编者按:为加快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同时也为使学者干部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素质、强化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校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经陕西省外国专家局审批,学校于2014年底组织16名学者、干部组成“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培训团”赴美国北卡莱罗纳州开展为期三周的培训。培训团一行分成4个培训分组进行了相关学习调研活动。先后参访6所大学,深度调研5个院系、1个产业园区,听取12场专题讲座,与华人学者和中国留学生开展交流座谈8次,形成1份总体情况报告、4份专题报告、16份个人培训总结。归国后,学校于2015年1月13日召开总结交流会,5位同志作为代表分别进行了总体情况和专题汇报,反响良好。为进一步扩大培训受益面,按照学校要求,近期我们将对学员总结进行刊载,供广大师生参考。
视野·态度·环境
——对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苏涛
参加2014年年底学校组织的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赴美培训团,在美国北卡莱罗纳州大学学习了三个星期,对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感触可以概括为六个字:视野、态度和环境。
视野:在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强调人才的国际化视野,首要的是教育和教育者本身更加广阔的视野。通过此次实地考察和课程学习,看到了不同,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机遇。国内外高等教育理念和水平都存在较大差距,比如,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中基于产出的导向和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师资、支持条件等7个基本要素在国内仍然有较大差距。这些都需要学习和改进,也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增广视野是为了引为己用,要把握其核心和精神,结合自身的现状和特点,才能取得实际的进步和效果,不能邯郸学步,也不能“把经念歪”了。特别是经过长期的不同层次的交流和学习,国内高等教育已经基本和国际接轨,大同小异了,而困难的往往就在于“小异”,这些往往意味着深层次的改革、繁杂的体系、精细地过程管理,深化改革的魄力和艺术的也在于此。
态度:我对于美国教师和学生的态度感到吃惊,态度决定一切,这是其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国外教师对于课程具有高度的自主权,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但每位教师的态度都非常认真。教师为了讲课付出的努力很大,课程大纲要求明确,讲义资料很多,做得非常完善,课程要求非常明确,对作业和考核都很严格,配合有研讨和实验课程。有一位给我们讲网络教学的老师,她课上引用了很多帮助备课、授课的网络资源,这些都是公开的免费资源,其收集和整理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美国学生的态度也是让我吃惊的,培训期间看到了很多上自习学生,在图书馆阅读的学生,在角落讨论的学生。在北卡州立大学看到他们本科毕设,采用三人一组的形式,在一年的时间内完成某个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有一个教师团队指导,在答辩时,需要有团队的整体报告,每个人的单独报告。由老师给每位学生打分,团队成员之间还需要互相打分。总结时,还要制作展板,学生就站在展板前面,回答同学和老师的提问。美国的课程课时确实少,但老师的努力和付出有的反而更多,学生在课外的自学和研究时间很多。
环境:教育中环境是最重要的核心问题。此次培训,看到了国内外教育环境的差异,主要有:
成熟、宽容的环境提供了多种选择。美国的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了几百年,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宽容和公开的环境。在美国上大学不是唯一选择,也不是父母的必选项,更多地尊重学生本人的选择。在提供多种渠道和选择的同时,美国的大学保持了较高的淘汰率,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分流到了其它方向。这次参观了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社区大学,其中有一所社区大学有四万多学生,设置了非常多的专业,有国内职业培训对应的护士、技工等,也有国内专科对应的2年制学习。这个大学很多师资都是兼职的,都是志愿的。同时,在大学内设置了很多种渠道,比如类似“专升本”的渠道,2年读完达到标准可以进入更好的学校学习。和国内最大的区别是,这种渠道招收的学生本身可能入学成绩就非常好,在此学习2年费用较低;学习期间,课程和师资都是要转入高校参与的,甚至直接有其专门人员长期驻校,开设课程质量由待转入高校负责等;如果没有通过升级考试,可以转入其他高校,有一系列的安排。这里强调了过程管理,强调了多种选择,而国内的专升本就是结果检验和单项选拔,未免显得过于简单和粗暴。
高校重视学术声誉、学术自由的环境。美国实施“终身教职”制度,也就是说在教师入职进入终身教职轨道后,需要在5到7年间完成一系列指标,科研的、教学的和社会服务的,期间会有评估,但往往仅是监督、提醒和帮助作用,期满通过无利害关系的专家评议和全体教师投票,决定是否可以转为终身教职,副教授和教授。一旦转为终生教职,学校方没有特殊理由不得开除。这个机制的设置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学术自由,保证了教授的话语权。并且,给予新人很好的压力和锻炼,当其转为终身教职时,研究往往成为了习惯,往往定位于高水平、有学术道德和声望的研究者。即使外部压力降低了,但仍具有向前的动力和积极性。当然,国内也在实施“非升即走”,比较而言,时间周期相对较短,过程管理过于简单,偏向于要求短期的成果,而不是培养有水准的教师和研究者。另外,从终身教职制度,从人员聘任和上升渠道看,国外更偏重引导和教育。国外招聘的往往是新人,在招聘时很多教师需要参与,重点考察基本能力和发展潜力,团队合作和教学水平同样需要考量,甚至要通过试讲,由学生和教师代表评判。一旦入职,会有专人负责其教学表现,指导其提高水平。国内重视结果,多数做的是“人才引进”,而不是“人才培养”。
公开的环境,利于交流和监督。北卡州立大学投入大量资金,有专门团队打造和维护学校的课程网络建设,建设了Mood系统,将课程的全部内容和教学管理都搬到了网上,课程内容包括大纲、讲义、作业、考核、交流,甚至录像和其它资料,课程管理包括考核要求、选课、提交作业等。学生可以提前看到课程相关的所有内容,确定是否选课;学习中,可以利用网络随时学习相关章节,提交作业,提问和参与讨论;结束时,按时提交论文,或者预约考试等。课程上网公开,将教学环节延展化,方便了学生学习;将教学内容公开化,利于交流、监督和促进;将教学管理规范化,利于严格要求,严控质量。对于目前国际教育热点的网络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北卡州立大学也进行了尝试,并分析了相关发展趋势,目前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反而是大力推行课程上网的Mood系统,对于完成课程上网的教师均给予了奖励激励。
思考:我回到国内一直在思考什么是优秀的本科教育?如何能够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水平?国外的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但并不能够照搬。结合国外培训的学习,校内教育质量提升会议的精神和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我想这样也许是比较恰当的。
优秀的本科教育是能够完成阶段目的,达成培养目标,在学生大学阶段给予良好引导和帮助的教育。
在教育质量提升会议上,郑晓静校长的报告提出“两个回归”,即“以生为本、德育为先,以学为要、厚基强实”向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师为本、学术为先,育人为要、德艺双馨”向办学本位的回归。并指出大学阶段是由生活到工作,由家庭到社会的中间阶段,在人生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强调“OBE”,即基于产出的导向,学校的产出就是学生。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生是否达成目标?这些论述都是一致的。本科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为了达到目标,设置培养体系,包括课程、实验、活动和创新创业等。每个环节都是为了支撑培养目标的某些方面,达成某些具体的指标。学生是否受益,是否达到培养目标是本科教育成败的最终标准。而培养目标设置的合理性和培养措施的有效性则是相对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培养目标要适合学校的定位,适合学生的现状;教学环节要能够达成目标,具体实施则“教无定法有良法”,可以根据情况自由发挥。
在回归教育本质,以生为本的设定下,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关键是建设教育的环境,建立引导和激励为主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环境。
教学是一个“良心活”,教育的重点是“用心”,这是多位教学名师的一致观点。教师希望教好课,学生希望学好习,没有达到如此效果,就需要思考和改进,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育首先是对教育者的教育。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教学中的诸多环节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深化,教师对于教育本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认识都需要加强。要引导和激励教师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积极提高自身认识和业务水平。拥有一批师德高尚、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的根本,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
一流的师资队伍关键在于“培养”。要建立宽松的环境,让教师“安于教学”;要建立激励机制,引导教师“研究教学”;要树立师道尊严,建立合理评价和引导机制,让教师“乐于教学”;建立监督和评估机制,从帮助教师职业发展,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评估教育效果角度发挥服务和支持作用。
教育的产出是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学校提供的教育首先是学生需要的,培养目标是科学合理的,这要求学生、家长、学校、社会、企事业单位等协同研究制定。更需要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同和理解,这方面学校分划“入学适应期”,强化“学业导师”制度都是具有针对性的。同时,高等教育确实要“严”字当头,要敢于严抓严管,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底线,最严格的就是建立淘汰机制。淘汰不是目的,要相应的建立帮助和促进措施,建立分流和选择机制。另外,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要允许个性发展,要因材施教。教育效果不好,可能是内容不需要、方法不生动、时机不合适,要积极地考虑问题,多以引导和激励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体两面的,教师和学生是两个主角。问题并不一定是教师的,但最先做出努力和改变的应该是教师和学校。
建设教育教学的环境,让教师和学生身心愉悦,并能够达到自我发展的预期。这内在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认证,外在的是多种选择和自我发展的追求卓越之路。而环境的建设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细致的工作,我愿意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作者简介:苏涛,bet体育365官网正规教学副院长,赴美培训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