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校友动态
  • 学院校友包为民院士做客先锋论坛展望人类进出空间能力

学院校友包为民院士做客先锋论坛展望人类进出空间能力


     “您如何看待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是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资源,为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我校杰出校友、中国航天专家包为民院士与西电学子展开真诚对话。这是5月28日举办的我校青年先锋论坛上的一幕。下午两点半,我校南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小剧场里已经座无虚席,连走廊上也挤满了人,有的学生甚至站在门口。两点四十五,伴随着阵阵热烈的掌声,包为民院士迈着矫健的步伐走进青年先锋论坛,以“对人类进出空间能力的展望”为题为400多名西电学子作报告。

 

                                                                                                                                                                                                

     

     报告会上,包为民院士从历史回顾、进出空间能力的现状及展望、进出空间中尚待解决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将自己对空间科技和航天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娓娓道来。“所谓人类进出空间能力,指运载工具将宇航员送入太空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进出空间的能力、对空间的运用能力以及对空间的控制能力。”包为民院士以此为切入点,简明回顾了人类航天科技发展史。“1960年,中国第一个液体运载火箭发射成功;1966年,中国在本国国土上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实验;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1980年,中国洲际导弹飞向太平洋……2003年,中国ZRHT实现了首次飞行……”。包为民院士细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自豪之情。他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古人进入空间的梦想变为现实,先驱的理论和预言都得到了实现。半个世纪以来,从人造卫星到载人飞船,从太空火箭到航空飞机,人们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进入空间的装备。迄今为止,全世界已经进行了五千多次的航天发射活动,人类自身进出太空也五百多次。随着人类在空间活动的逐步深入,已有的运载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我们探索月球、登陆火星等重大航天活动的需要。开发新一代高性能低成本的运载器,已经成为各航天大国发展的方向。”
     关于进出空间能力现状,包为民院士说:“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空间的探索和开发活动异常活跃,我国航天事业也迎来了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跨越式发展的时期。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实施ZRHT计划,TY工程、ED导航,高空对地观测和空间站等重大科技工程,对进一步进入空间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发展怎样的进出空间能力?”包为民院士细细道来,“进出空间的能力,一般来说有四个部分:第一是一次性运载火箭,这是最主要的工具,向无毒无污染方向发展,目标是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提高运载能力以及覆盖范围;第二是快速进入空间,这是实现控制利用空间的基础;第三是可重复使用运载器,这是安全可靠快速进军太空的一种手段,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第四是空间运输系统,这是未来空间探测和轨道衡检服务的基础,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还需要突破和解决哪些技术理论和关键的技术问题?”包为民院士说:“我们国家的运载火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表现在:第一是低轨运载能力。第二是国外的火箭都完成了更新换代,而我们还在用第一代火箭。第三是在有效改革方面与国外也有差距。第四是在动力系统方面,国外用的是绿色无毒推进剂,而我国用的是有毒的推进剂。”关于未来可重复使用飞行器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包为民院士说:“推进技术、热防护系统材料、飞行器总体技术、导航制导控制技术、飞行器健康与检测技术、实验技术等这些都是航天人要考虑的。航天离不开动力,动力是瓶颈。未来实现载人登月重力型火箭发动机的推力要达到600吨,要实现火箭的长途跋涉需要等离子推进、太阳能推进等,这些都需要突破。”“进出空间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谁能掌握快速廉价进出空间的能力,谁就能掌握新的战略制高点。未来航天的发展将会使人类的足迹走得更深更远更精彩!”包为民院士舒缓自然的语调中透露出几分激昂。
     本次报告会是青年先锋论坛第18讲,也是我校校庆80周年杰出校友系列报告之一。由校团委、机电工程学院测控与通信研究中心和党委宣传部联合举办。副校长杨银堂主持了报告会。
     新闻链接:
     包为民,1960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我校前身)电子工程系信息处理专业。历任航天一院十二所副主任、副所长、控制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设计师,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兼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总装备部导弹总体技术专业组组长、总装备部JQZD专业组副组长,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我国航天运载器总体及控制系统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为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是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8年受聘为西电名誉教授,2009年兼任我校电路与系统博士生导师。
 

来源:http://www.xidian.edu.cn/xwlm/xdxw/11328.htm